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以红警踩列强 > 第473章 新家

第473章 新家(2/2)

目录

帐篷里的中年牧民闻言,拿起靠在墙角的铁锹走了过来:

“没事,咱们一起把雪铲开。”

说着,他率先钻进了门口的积雪中,挥舞着铁锹开始铲雪。

年轻的牧民也跟着拿起一把小一点的铲子,在一旁帮忙。父子俩不停地挥舞着铁锹,将门口的积雪一点点铲到旁边,然后慢慢向外移动。雪地里的工作异常艰难,每铲一锹雪,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不一会儿,两人的额头上就渗出了汗水,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就在他们铲到距离帐篷大约十米远的地方时,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进了牧民的耳朵里。

这声音很沉闷,像是有很多大型的机器在运转,又像是远方传来的雷声,却又比雷声更加有节奏。

中年牧民停下手中的动作,皱着眉头侧耳倾听,心里有些纳闷:这刚停了暴风雪,草原上怎么会有这种声音?他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可视线被眼前厚厚的积雪和远处的山丘阻挡,什么也看不见。

他摇了摇头,以为是风吹过山丘或者某些废弃的建筑物发出的声音,便没有太在意,继续低头铲雪。

要知道,堆积在猛谷包门口的积雪通常是整个营地中最厚的地方,可即便如此,这里的积雪也只有半米厚而已。

当中年牧民一锹挖通前方的积雪通道,抬起头准备喘口气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手里的铁锹“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嘴巴张得老大,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只见在前方不远处的草原上,密密麻麻的士兵正整齐地站在雪地里,他们穿着统一的军装,手里握着步枪,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

在士兵们的身后,是一辆辆崭新的步兵战车,战车的车身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属的光泽,车身上的编号清晰可见。

这些士兵和战车,正是之前被暴风雪阻挡的动员兵部队——他们在风雪停后,立刻出发,凭借着先进的装备和顽强的意志,终于在牧民们铲雪的这段时间里,提前抵达了乌兰固木。

乌兰固木本身是一个不大的城镇,城镇人口本就不多,大约只有七八千人左右,平日里能集结起来的骑兵也只有两三千人,而且这些骑兵的装备简陋,大多只有马刀和弓箭,根本无法与装备精良的动员兵部队抗衡。

当动员兵部队出现在乌兰固木的外围时,城镇的统领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站在城镇的城墙上,看着远处黑压压的士兵和战车,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他心里很清楚,以乌兰固木现有的兵力,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这支动员兵部队的进攻——无论是人数、装备还是战斗力,双方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和大多数面对这种情况的统领一样,乌兰固木的统领迅速做出了判断:

投降,并加入华夏军政府。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不仅仅是因为双方实力悬殊,更重要的是,此刻的蒙古草原刚刚经历过暴风雪,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无论是战马还是人员,都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战斗或者突围。

如果选择抵抗,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城破人亡;而选择投降,至少还能保住城镇里百姓的性命,自己也能得到一个相对安稳的结局。

就这样,乌兰固木不战而降。直到这一刻,赵国强所率领的部队,对整个猛谷地区几乎实现了完全的占领和控制。

此时的赵国强,已经拥有了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延伸至赤塔的铁路沿线大片土地的控制权,再加上之前拥有的库页岛,以及整个猛谷地区,还有黑龙江、辽宁、韩朝帝国北部、河北、山东等地区,形成了一片巨大的地盘。这片地盘横跨数千里,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为华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日不落陷入混乱、猛谷被风雪覆盖的时候,整个华夏北方都已经沉浸在春节来临的喜悦之中。

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人们忙着打扫屋子、贴春联、买年货,孩子们在街道上追逐打闹,手里拿着糖葫芦,脸上满是天真的笑容。即使是在寒冷的赤塔地区,这种喜悦的氛围也丝毫没有减弱。

赤塔地区位于华夏北方的边境,气候寒冷,即使到了1月底,气温也依然在零下几十度,地上的积雪厚达数尺。

但寒冷的天气并没有挡住华夏人过春节的热情,尤其是那些从内地迁移到这里的人们,他们更是想通过过春节,来缓解背井离乡的孤独感,让这个陌生的地方变得有“家”的味道。

在赤塔地区的一个移民村落里,两个从山东地区迁移过来的农民——老刘和老李,正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老刘今年五十多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是个乐天派;

老李比老刘小两岁,性格相对内敛一些,平日里话不多,却很实在,做事也很勤快。

他们两人原本是一个村子的,后来因为家乡土地贫瘠,收成不好,听说赤塔地区有大片的荒地可以开垦,还有丰富的资源,便一起带着家人迁移到了这里。

这天上午,老李正拿着一把扫帚,在自家门口的道路上清扫积雪。

他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棉帽和手套,呼出的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变成了白色的雾气。

他一边清扫,一边时不时地抬头望向远方——那里是家乡的方向,虽然知道隔着千山万水,什么也看不见,但他的眼神里还是带着一丝怀念。

“老李!老李!来来来!”

就在这时,老刘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老李抬起头,只见老刘推着一辆手推车,朝着他这边走来。手推车上盖着一块厚厚的棉布,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老李停下手中的扫帚,朝着老刘迎了上去,笑着问道:

“咋的了,老刘啊?这么着急喊我,有啥好事?”

老刘走到老李面前,停下脚步,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虽然天气冷,但推着车在雪地里走,还是挺费劲的。

他掀开手推车上的棉布,露出了里面的东西:

一条足足有一米长的大鱼,鱼身肥硕,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起来新鲜极了。

“你看这是什么!”

老刘得意地指了指那条大鱼,

“这是我昨天在村边的河里弄出来的。那河里的鱼还真是大得很,并且很好抓,只要你在冰面上凿开一个洞,把渔网放下去,很快就会捞到十几条。这一条,够你家吃几天了!”

说着,老刘弯腰抱起那条大鱼,就要递给老李。老李连忙摆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这怎么好意思?这是你辛辛苦苦弄来的,我怎么能平白无故拿你的东西?你还是留着给你家孩子们吃吧。”

老刘把鱼塞到老李怀里,假装生气地说:

“你这家伙,跟我还客气啥?咱们都是一个村来的,当年在老家的时候,谁家有困难,不是互相帮衬着?现在到了这赤塔,咱们更得互相照应了。再说了,这河里的鱼多的是,我明天还去捞,不在乎这一条。”

他顿了顿,又笑着说:

“眼看过年了,咱们多准备一些肉食,让孩子们吃个高兴。你家小子不是最爱吃鱼吗?这大过年的,也让他解解馋。”

老李抱着怀里沉甸甸的大鱼,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老刘的脾气,一旦决定的事,就不会轻易改变。他只好点了点头,感激地说

:“那行,我就收下了。谢谢你啊,老刘。等回头我让孩子他妈做些山东大馒头,给你送过去。”

“哎,这就对了!”

老刘高兴地拍了拍老李的肩膀,

“说真的,当初决定来这个地方,还真对了。你看看这赤塔,无论是土地还是这丰富的资源,都不是咱们老家能比的。在老家的时候,咱们种那几亩薄田,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还不一定能吃饱饭,有时候遇到灾年,更是连饭都费劲。

可在这赤塔,只要你肯干活,就不愁没饭吃。”

他指着远处的田野,继续说道:

“你看那片荒地,只要开春了,等雪化了,就能开垦出来种庄稼。这里的土壤肥沃,种出来的粮食肯定比老家的好。还有这河里的鱼、地里的野鸡,即使是这么寒冷的日子,也会不停的出来,随便弄弄就能填饱肚子。我现在啊,天天都能让孩子们吃肉,这在老家的时候,想都不敢想。”

老李顺着老刘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田野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虽然现在看起来一片荒芜,但他能想象到开春后的景象——绿油油的庄稼在田野里生长,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他轻轻叹了口气,有些伤感地说:

“是啊,这嘎达除了冷些,没有其他的缺点。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只要肯干活,日子就能过得很好。只不过……我有时候还是会感觉有些背井离乡,还是有些想念家乡的老伙计们。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了,过年有没有肉吃。”

老刘知道老李是个念旧的人,他拍了拍老李的肩膀,安慰道:

“你这家伙,怎么又说起这事儿了?想他们了,等开春了,咱们坐火车回去看看不就好了吗?

现在火车不是已经修通了吗?从赤塔到山东,虽然远了点,但也就几天的路程。到时候咱们一起回去,看看老伙计们,顺便也让他们看看咱们在赤塔的日子过得有多好。”

老李听了老刘的话,眼睛亮了起来。他确实很想回老家看看,只是一直担心路途遥远,不方便。现在听说火车已经修通了,心里顿时踏实了不少。他点了点头,笑着说:

“你说得对,等开春了,咱们就一起回去看看。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有些想念老家,但在这里的日子,确实比在老家好多了。至少现在,我能让家人吃饱穿暖,孩子们也能开开心心的,这就足够了。最重要的就是华夏君,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官的,都不欺负人”

老刘笑着说:

“对对对,你说的太对了,王亚军,无论是大罐小罐都和善着那,人嘛,总是要往前看的。老家虽然好,但毕竟条件有限。咱们在赤塔好好干,将来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说不定以后咱们的老伙计们,还会来赤塔投奔咱们呢!”

老李看着老刘脸上洋溢的笑容,心里的思乡之情也被冲淡了不少。

他抱着怀里的大鱼,和老刘一起朝着村子里走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虽然天气寒冷,但两人的心里都暖暖的。在这个寒冷的北国,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春节,他们虽然远离了家乡,却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希望和新的家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