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团队壮大(2/2)
林江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速溶咖啡进来,把其中一杯往小李桌上一拍,咖啡的香气瞬间驱散了些许疲惫。“别盯着曲线看,要看趋势。”他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指尖在屏幕上划过那些杂乱的波动点,“你看,这组数据每到凌晨两点就开始异常波动,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像不像有人趁着暴雨天视线差,偷偷往蓄水池里加东西?”
小李猛地抬头,眼睛一亮:“您是说……施工队在偷排废水?”
林江点点头:“去查夜间的监控,重点看蓄水池附近的排污口。”
三天后,他们果然在蓄水池的夜间监控里抓了现行——施工队趁着暴雨声掩盖机器噪音,偷偷把清洗搅拌罐的废水排进蓄水池,导致水质监测数据异常波动。看着监控里工人鬼鬼祟祟的身影,小李攥紧了拳头:“太过分了,这要是没发现,后续浇筑的混凝土质量肯定受影响!”
重阳节那天,林江特意带着三个新人去市区拜访退休的老监理张工。老式单元楼的楼道狭窄而昏暗,墙上还贴着几十年前的旧海报,走到三楼,一扇刷着绿漆的木门敞开着,阳台上几盆仙人掌在秋风里挺着绿莹莹的肚子,显得格外有生机。
张工已经七十多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热情地把几人让进屋里,转身从阳台的储物柜里翻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盒,打开盖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枚大小不一的水泥试块,每块上都用红漆写着清晰的日期和工程名称。“这块是零八年汶川地震前做的,”他拿起一块边缘有些残缺的试块,眼神里满是怀念,“当时我负责那个水库的监理,这块试块的强度比设计要求还高了1.5兆帕。震后去检查,整个水库就它所在的坝段没出现一条裂缝,硬是扛住了地震的冲击。”
他又拿起另一块表面光滑的试块,红漆标注的日期是二十年前:“这块是我刚当监理时做的,当时年轻,较真得很,施工队想蒙混过关,被我揪着返工了三次,最后这块试块的质量,到现在我都能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回程的路上,坐在车里的实习生小林忽然忍不住问:“林工,我听办公室的前辈说,去年公司提拔部门主任,您明明是第一人选,为什么主动放弃了?留在总部多轻松,不用天天跑工地遭罪。”
林江望着车窗外掠过的防洪堤,夕阳的余晖给堤坝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远处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他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知道吗?五年前青山水库溃堤那天,我在现场救援,有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抱着家门口的桃树不肯走,哭着说那是他儿子生前种的,儿子在外地打工,每年就盼着回家吃桃。后来洪水越来越大,我们硬把他拉走了,回头再看,那棵桃树和房子一起被洪水冲得没影了。”他忽然停住话头,指着远处正在进行灌浆作业的坝体,“你们看那浆液流动的速度,规范要求每秒0.3米才合格——这个速度,刚好够让一个老人抱着桃树,从坝脚下的台阶跑上安全地带。”
车里瞬间安静下来,三个年轻人望着窗外的坝体,眼眶微微发热,忽然明白了林江放弃提拔的原因——有些责任,比职位和待遇更重要。
当晚的技术交流会上,小李忽然举手,脸上带着几分兴奋:“林工,我有个想法,想给现场的检测仪器加个语音报警功能。”他说着调出自己画的设计图,指着上面一个小小的喇叭图标,“工地上噪音太大,有时候仪器的指示灯亮了,远处的人根本看不见,要是加个语音报警,像救护车那样有辨识度的声音,能让所有人都听见,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林江看着图纸上那个突兀却充满巧思的喇叭图标,忽然想起白天张工饼干盒里那块写着“救命”二字的试块——那是当年青山水库溃堤后,张工特意制作的试块,以此提醒自己和后辈,监理工作就是在“救命”。
窗外的月光静静淌进会议室,落在三个年轻人充满朝气的脸上,映出细碎的光,像极了五年前在青山水库溃堤现场,无数灾民手里的手电筒汇成的星河,微弱却坚定,照亮了救援的路,也照亮了每一个监理人心中的责任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