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文化传承(2/2)
林江的目光被吸引到了墙角堆放的几捆形状奇特的草绳上。这些草绳每股都包裹着细细的竹条,看上去既柔韧又结实。他不禁好奇地走上前去,询问道:“周伯,这是什么东西啊?”
周伯微笑着解开了其中一捆草绳的绳结,然后向众人展示起来。只见竹条在草绳中迅速展开,如同骨架一般支撑起整个草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
“这叫‘龙尾’。”周伯解释道,“它是用竹条做骨架,草绳做皮肉,把它扔到激流中,它就能顺着水势自动卷起来,正好可以堵住堤坝的漏洞。相比钢筋网,它更加柔韧,而且不会被水流冲得变形。当年,我爹就是靠着这个‘龙尾’,在洪水中连续奋战了三个通宵,成功堵住了堤坝的漏洞。”
小陈蹲在一旁,好奇地看着“龙尾”,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触摸它。草绳那粗糙的触感让他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凡的老物件,其实蕴含着比图纸上的线条更多的温度和故事。
返程时,太阳已经渐渐西沉,天空被染成了一片橘红色,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余晖洒在淮河上,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水面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细碎的金子在闪耀。
林江坐在车中,静静地欣赏着窗外的美景。当他的目光落在岸边随风摇曳的芦苇上时,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冲动。他转头对司机说道:“绕去工地那片柳树林看看。”
车缓缓停下,停在了堤坝下方。林江推开车门,脚踩着松软的泥土,缓缓蹲下身子。他拨开面前的柳枝,让视线能够更清晰地落在水面上。
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柳树的根系在水下交织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如同无数只手紧紧地抓住堤岸的泥土。这些根系不仅粗壮有力,而且还将细小的沙粒也牢牢地锁在了根须之间。
林江凝视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转头对跟来的技术员说道:“把土工膜铺设方案改一下。”他的语气坚定而笃定,“在膜上预留三十厘米宽的缝隙,不要把柳树根挡死了,让它们能够顺着缝隙扎进土里。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防护带,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
深夜,工棚里的灯光依然明亮。林江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上的新坝护坡设计图,陷入了沉思。屏幕的光线映照在他的面庞上,使得他的五官在微弱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他紧握着鼠标,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电脑,将原本整齐划一的混凝土网格,一点一点地改造成模仿鱼鳞形状的不规则排列。
每一片“鱼鳞”的弧度都经过了他的精心调整,仿佛这些“鱼鳞”都是有生命的一般。他对细节的把握非常精准,每一处的弧度都恰到好处,让人不禁感叹他的耐心和专注。
“这样水流冲击时,能在‘鱼鳞’间隙形成小漩涡,缓冲水流的力道,减少对堤坝的冲击力。”他向那位加班修改图纸的设计师解释道,手指轻轻地点着屏幕上的“鱼鳞”,“就像周伯说的,水有性子,得给它留条‘活路’,硬挡是挡不住的。”
设计师看着修改后的图纸,眼睛逐渐亮了起来,他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说道:“这是把‘龙尾’的柔韧劲儿,融进混凝土里了?”林江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算是偷师吧。”
时间过得很快,一周之后,当第一块印有传统水纹图案的混凝土预制块被起重机缓缓吊起,放置在坝体上时,小陈站在坝下,仰头望去,那一幕让他印象深刻。
预制块上的水纹并不是随意刻画的,而是模仿了淮河古堤砖上的纹路。这些纹路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不仅透着古朴的美感,更藏着实用的巧思——水纹的凹槽能在雨天形成细小的导流槽,让雨水顺着预设路径排走,避免在坝面淤积。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林监理,您这是把老祖宗的排水智慧,刻进预制块里了?”小陈走到林江身边,语气里满是敬佩。他仔细观察着那些水纹凹槽,不禁感叹林江的创意和对细节的关注。
林江拍着他的肩膀笑了笑,说道:“咱们搞工程的,不能抱着老经验守旧,也不能盯着新技术忘本。老祖宗的智慧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应用,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它们在新坝上‘活’过来。”
这天收工时,林江在坝顶驻足良久。夕阳的余晖再次为新坝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淮河之上。远处的古河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与新修的泄洪渠连成一条柔和的弧线,仿佛古今两条水流在此交汇,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风从淮河面上吹来,带着水汽的清凉,轻抚着林江的脸颊。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大自然的气息,心中涌起一股对工程的自豪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水有灵性,得顺着它的性子来。”周伯的这句话在林江耳边回响。他凝视着眼前的新坝和古河道,似乎领悟到了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这个工程中,他不仅要运用现代技术,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水流的特性,才能真正实现工程的安全与持久。忽然觉得这座正在崛起的大坝,不再只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它的每一寸混凝土里,都藏着青铜耒耜的凿痕,每一片预制块上,都印着杞柳的根须,每一道护坡的弧度里,都裹着“龙尾”的柔韧。它成了一座连接古今的纽带,让千年治水智慧,在新时代的淮河岸边,继续守护着一方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