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 第500章 大江东去

第500章 大江东去(1/1)

目录

江风裹挟着水汽,掀起林江鬓角的白发,他站在新落成的水利枢纽观景台,身后是刻着“安澜”二字的汉白玉石碑。脚下的泄洪道正排出最后一股春汛,浑浊的江水裹挟着冰凌,在闸口处激起丈高的水花。阳光穿过水雾,在天空架起一道七彩斑斓的彩虹,其影倒映在下游万亩稻田里,将绿油油的秧苗染上一层金边,那绿得发亮的颜色,仿佛一掐就能滴出水来。

“林处,省里的生态评估报告出来了!”秘书小周捧着平板电脑快步跑过来,屏幕上的卫星图清晰地显示出水库周边的生态变化——一片新生的湿地如同一颗硕大的绿宝石,镶嵌在群山与水库之间。“更让人高兴的是,鸟类监测站刚刚拍到了绝迹十年的东方白鹳,专家说这是咱们生态修复工程成功的最好证明!”

林江望着远处蜿蜒的鱼道,一群银鳞闪闪的鱼正奋力逆流而上,它们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格外灵动。他不禁想起三年前炸掉旧坝时的场景,当时施工队负责人拍着桌子骂他疯了——那座耗资上亿的大坝才用了十五年,按照常规标准还能再用二十年。“鱼比大坝活得久,生态比政绩重要。”他那时踩着炸药箱,语气坚定地说,“咱们不能只图眼前的便利,得给子孙后代留点活物,留点干净的水。”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起来,是老搭档方玉明发来的视频。画面里,方玉明站在治淮纪念馆的展厅里,手指着玻璃柜中一块斑驳的明代治水碑,声音透过屏幕传来:“你快看看这块碑,上面‘官仓硕鼠食堤基’这七个字,简直跟你当年揪出的水泥贪腐案一模一样!都是蛀虫在毁百年基业啊!”

林江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碑文,突然笑出声来。那年在听证会上,他狠狠摔在桌上的那份检测报告,此刻正躺在国家博物馆的“新时代治水成就”展柜里。讲解员在向游客介绍时,总会说这沓皱巴巴的纸揭开了水利行业的黑幕,却没人知道,他当年为了连夜复印这些关键证据,手心的汗一次次晕染了纸上的数据,最后不得不隔着塑料袋操作。

汛期来得猝不及防。半夜时分,智慧防汛系统的警报声尖锐地划破雨夜,林江披上雨衣就冲进了调度中心。他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水位曲线,眉头紧锁——洪峰流量已经超过了十年一遇的标准。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一道道调度指令顺着光纤,瞬间传到流域内的各个闸门。“三号闸开五十公分,注意监测下游水位变化!”他对着麦克风沉声说道,声音透过应急广播,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流域,“按照2018年那次洪峰的调度方案执行,大家沉着应对,一定能安全度汛!”

年轻的技术员们围在屏幕前,紧盯着实时刷新的监测数据,脸上满是紧张。当洪峰平稳通过坝体,水位开始缓缓下降时,有人惊讶地发现,系统自动调出了十年前的水文资料进行对比,为后续的调度提供了精准参考。“这是林工三年前特意要求加的功能。”老工程师赵工摸着服务器,语气里满是敬佩,“他常说,治水就得懂历史,就像老中医看病要看病历一样,不了解过去的水情,怎么能应对未来的洪水?”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爬上调度中心的玻璃幕墙,将室内照得明亮通透。林江推开窗户,江面上一艘满载着集装箱的货轮缓缓驶过,汽笛声浑厚悠扬,惊起了一群栖息在岸边的水鸟。他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修的那座小水闸,去年回去调研时,发现村民们在闸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碑文中还特意提到了他的名字。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化作了心头的暖流。

“林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代表来了,他们想拍一部关于您的纪录片。”宣传科的同志举着摄像机走进来,镜头扫过窗外——江水流淌如碧,两岸的垂柳随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说您的生态治水理念非常先进,要向全球推广您的经验!”

林江摆了摆手,笑着指了指远处正在架设的生态监测塔:“别拍我,拍那个。”塔身上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各种监测仪器已经安装就绪。“明年这时候,咱们就能通过它精准掌握水库里的水质、水温,还有咱们放的那些鱼苗的成活率了。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他转身准备离开时,公文包里露出半截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刚参加工作时用的本子,封皮已经磨损严重。最新的一页上,用钢笔写着一行遒劲有力的字:“水利人要敬三样东西——江河、百姓、良心。”不知何时溅上的水渍,将字迹晕染开来,形成了一片模糊的云纹,那纹路蜿蜒曲折,像极了他守护了半生的那片江湖,也像极了他心中那条永不停歇的治水之路。

远处的江水奔腾不息,一路东去,拍打堤岸的声音雄浑而有力,其间还夹杂着新栽芦苇的沙沙声。林江望着这壮阔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平静。他知道,若干年后,会有新的年轻人站在这里,像他当年接过前辈手中的测绳那样,接过守护江河的责任。而这奔腾不息的流水,会记得每一个为它弯腰的身影,会将这份守护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