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亮剑之人形自走炮 > 第332章 手榴弹的行家

第332章 手榴弹的行家(1/2)

目录

第332章手榴弹的行家

没办法,轻步兵所能携带的物资也就二十来公斤,再重就会影响穿插和快速行军了。

而这样的重量按照一把步枪四公斤,再加上大概三十发步枪子弹以及不到六到十枚的手榴弹,再然后就是装炒麵的粮食袋了,这些加起来大约二十公斤左右。

没错援潮军入潮的时候就是三十发步枪子弹,和米军人均三百发那是十倍的差距。

虽然比抗战初期的人均三发子弹就得上刺刀的那种情况要好得多,毕竟也接受了全嘓尤其是东苝兵工厂,当然因为时间太短的缘故,再加上才刚刚打完解防战爭因此子弹消耗並没有缓过来。

但是要是和米军打消耗战那也是痴心妄想。

不过还好的是虽然子弹不多,但是手榴弹却是不少。

这点和米军那是截然相反的,米军子弹带上两三百发,手雷却是只有人均两三枚,但是援朝军那基本是六枚起步,如果是突击手更是十枚到十二枚,因为在长时间的作战中发现手榴弹作战要更为划算。

而且和子弹不同,手榴弹的製造更为简单,材料也更容易获得,所以手榴弹的储备以及製造速度要原大於子弹,因此援潮军才能装备如此多的手榴弹,並且还是改良版本的手榴弹。

要知道早在一九三八年,八路军在山茜地区建立的兵工厂,就开始研究改良得制木柄手榴弹。

工人们发现原版的木柄过长不便携带,於是將其缩短至二十八厘米,这一改动让投掷更加灵活。

同时,还改良了引信结构,將得制五秒延时缩短为四秒,这个细微的改动在后来的游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著在一九四零年的佰团大战中,八路军將手榴弹战术与游击战相结合,创造了"三三制"投弹配合战术。即三人为一组,第一人负责投掷,第二人负责观察,第三人负责补充弹药。这种战术在破袭小鬼子碉堡时取得显著效果。据统计,仅在第一阶段战斗中,八路军就用这种战术摧毁了小鬼子据点二百多处。

然后到了解防战爭时期,手榴弹战术进一步发展。一九四六年,第一野战军在运动战中发展出"连续投掷法"。这种战术要求士兵能在快速移动中连续投掷三到四枚手榴弹,每枚间隔仅一到二秒。到了一九四七年廖沈战役期间,第四野战军在攻坚战中首次採用这一战术,一举突破了老鱂军队在铁岭的防御工事。

隨著手榴弹在作战中显得越发重要,於是到了一九四八年,各根据地的兵工厂开始推广"標准化生產"。

太岳区的兵工厂率先採用模具压制技术,將手榴弹弹体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三倍。同年底,晋区开发出改良型木柄手榴弹,其特点是採用双层弹皮设计,爆炸后可以產生大量破片,杀伤力显著提升这点有点类似於以后的钢珠手雷。这种改良型手榴弹在萍津战役中表现出色,成为后来五一式木柄手榴弹的重要参考。

然后在一九四九年初,第三野战军在渡江战役前夕,专门组织了手榴弹投掷训练。他们在长江岸边设置模擬船型靶,要求每名战士能够准確投掷到二十米外的移动目標。这种专门训练为后来援潮军的手榴弹战术奠定了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