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手榴弹的行家(2/2)
如此一年以后的一九五零年十月,援潮军入朝之初,装备情况並不理想。
不仅仅是没有制空权,没有重炮,甚至连子弹配发也是稀少每个援潮军只有三十来发子弹。
但在手榴弹方面,却拥有著相当充足的储备。这得益於一九五零年初期,栋苝军区就开始著手研製新型手榴弹。沈羊、蛤尔兵等地的兵工厂在原有木柄手榴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更適合东北地区气候特点的改良型號。
这种改良型手榴弹採用了防潮木柄设计,即使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
五一式木柄手榴弹的研发过程充满技术突破。在一九五零年初,沈羊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发现,传统木柄手榴弹在极寒天气下存在引信延时不稳定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改进了引信装置,採用双重密封结构,有效防止了潮气侵蚀。同时,將木柄改用经过特殊防寒处理的樺木製作,显著提高了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
所以在第二次战役中,很少有见到援潮军的木柄手榴弹出现哑火炸不响的情况。
当然不仅不哑火,其爆炸威力以及杀伤甚至还要更强於米军的菠萝手雷,毕竟此时的手榴弹已经不是一九四零年时李云龙所说的那个一炸两半的黑火药手榴弹了。
当时李云龙之所以嫌弃边区造的手榴弹威力差,除了是因为当时没办法製造tnt不得已之下用黑火药代替之外,还有铸铁外壳设计的不合理。
光滑的外壳並没有设计出预爆痕,导致爆炸时,只能炸成两半,但是经过多次改造之后的五一式手榴弹,不仅仅把黑火药换成tnt,还有双层壳体,能够產生更多的破片,让其爆炸威力还要更强於米军的菠萝手雷。
不过因为工业还是有差距,所以在投掷方便上,还是逊色於菠萝手雷,因为菠萝手雷的保险弹片,因此可以把保险销拔掉的情况下一直握在手里都不用担心爆炸,甚至在不需要投掷的时候还能把保险销插回去。
而小鬼子的香瓜手雷以及木柄的手榴弹都没有办法做到如此,正因为如此所以后来的手雷才会都採用米嘓的菠萝手雷的设计。
在部队携带与分配方案上,援潮军也有独特之处。每名战士標准携带量为六枚,班组长携带八枚,而突击组成员则可携带多达十二枚。
为了解决携带不便的问题,援潮军特別设计了改良型弹药包。这种弹药包採用多层帆布製作,內部设有专门的手榴弹固定槽,既保证了行军时的稳定性,又便於快速取用。
当然携带大量的手榴弹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子弹携带量的不足,甚至手榴弹更为適合援潮军的作战方式。
儘管手榴弹的投掷距离有限,哪怕是优秀的手榴弹投掷手也不过五六十米的距离,远远比不上步枪子弹几百甚至是上千米的有效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