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无奈的选择(2/2)
比如在一九五二年下半年,援潮军在各军中挑选投弹能手,组建专门的投弹突击队。这些突击队员除了要精通常规投掷技巧外,还需掌握特殊战术。如"曲线投掷法",能够让手榴弹越过障碍物打击堑壕中的敌人;"定时投掷法",可以让多枚手榴弹同时在目標区域爆炸,形成集中效果。
等到一九五三年初,援潮军的手榴弹训练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各级部队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场地,配备了標准化的训练器材。训练场上设置了各种实战环境,包括模擬战壕、碉堡、交通沟等。
而在金城战役前,第十五军的一个狮甚至建立了完整的模擬阵地,按照实际地形比例製作,让战士们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进行投弹训练。这种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体系,为援潮军在各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援潮战爭的歷史战列中,有很多战役都是依靠手榴弹击败米军的。
比如上甘岭战役中发生了著名的"手榴弹群投战例"。第十五军在597.9高地的爭夺战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梯次投掷"战术。该战术將投弹手分为近、中、远三个梯次,每个梯次负责不同距离的目標。近距离梯次主要打击十五米以內的目標,中距离梯次负责十五到二十五米区域,远距离梯次则攻击二十五到三十五米的纵深工事。这种战术在十月十九號的反击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三个小时內共投掷手榴弹三千五百余枚,有效遏制了米军的进攻。
除此之外,在援潮战爭的最后一战,也就是一九五三年七月的金城战役提供了手榴弹与其他武器协同作战的典型案例。
第五十四军在进攻金城高地时,採用了"四位一体"的作战方式。首先是迫击炮火力准备,接著是手榴弹群投製造混乱,然后是突击队携带手榴弹近距离强攻,最后是工兵利用爆破筒摧毁残余工事。在七月十五號的战斗中,仅一个营就投掷各类手榴弹一千二百余枚,配合其他火力成功突破了米军防线。
这些战例充分展示了手榴弹战术的演变过程。从单纯的投掷到战术协同,从个体作战到群体配合,援潮军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战例都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的特点。例如,在山地战中注重利用地形优势,在阵地战中强调持续压制,在极寒条件下重视技术適应。这些实战经验为后续作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等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號,援潮战爭结束时,援潮军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榴弹战术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了单兵投掷技术、战术协同方法、后勤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作战方式。
特別是在金城战役的最后阶段,第十五军某部还总结出了"三三制"投弹法,即三人一组、三组一单元的作战编组,这种编组方式保证了投弹的持续性和精確性。
当然,之所以援潮军要死磕手榴弹的战术战法,这自然还是因为援潮军没有制空权,而且重炮又稀少,甚至就算有重炮也没办法使用。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那些动不动就重达几吨甚至是十几吨的重炮根本就没办法运输,甚至就算运输到了潮嘓战场上,那也只能说变成米军战机的活靶子。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后来装备上来之后,比如有了各种单兵对地对空武器之后,像什么四零火,还有红缨之类的武器之后,针对手榴弹,手雷的战术训练也就落下了帷幕。
把手榴弹玩出来,其实说白了还是装备落后的无奈选择,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的话语背后是多少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