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338章

第338章(2/2)

目录

王小石头突然喊:“等等!俺爹说‘做饭得用薪火才香,这电锅……做出来的米会不会不香?’上次吃民生坊的馒头,他说没柴火蒸的香。”

“昨儿让里正家的厨娘试了,”秀儿笑着拧开火,锅身“嗡”地轻颤,没一点响,“蒸出来的黍米比薪火灶的还匀,颗颗都胀开,不夹生,厨娘说‘腊月办腊祭,十口锅一起蒸,省得雇五个烧火的’,还能多蒸两笼稷米供祖,不用慌慌张张的。”

锅盖“咔嗒”弹开时,王小石头伸手想抓,被秀儿拍了下手背,手背红了一片,他赶紧缩回手:“烫!”

“你看这米,跟你家新收的一样香,”秀儿盛出一碗,递给他,碗沿还印着汉代的弦纹,“比你娘用陶罐焖的快,半个时辰就好,陶罐得烧一个时辰,还总糊底,刮都刮不掉。”

王小石头吹着饭,含糊地说:“比俺爬树掏雀窝还快!俺娘要是用这锅,就能多陪俺读《仓颉篇》了,不用总在厨房忙。”

边防暖营的帆布帐外,寒风“呜呜”刮,卷起沙砾打在帐上,像汉代烽燧的警示鼓点,帐里却暖烘烘的。

王虎正往锦钢管网里通蒸汽,管道“咕噜”响,帐里的温度慢慢爬,冻在帐壁上的冰花“簌簌”往下掉,落在戍卒晾着的麻鞋上,鞋上的冰化了:“这暖气比炭盆强,炭盆烧炭烟大,前儿张三郎就呛得咳嗽,夜里都没睡好,这暖气没烟,还暖得匀,脚边都不冻了。”

“上回鲁直说,船上也装了这管,海风再大,舱里也暖,船员们说‘比揣着暖炉还稳’,”他往航海的方向抬了抬下巴,语气里带着衔接,“咱这暖营的管,跟船上的一个样,都是七遍火炼的钢,冻不坏。”

老李正给帐里的伤员裹帛毯,伤员的脚以前总冻裂,现在贴着暖气片,脚趾慢慢舒展了,还在哼着汉代的军歌《陇头水》:“以前守边,靠炭盆取暖,炭不够时,就几个人挤着睡,互相暖脚,天亮了浑身僵,握弓都使不上劲,现在有这暖气,夜里睡得香,白天练弓也有劲。”

“这暖气,赵队长说‘比十床帛毯顶用’,”他看着伤员,眼里带着松快,“伤员换药都不哆嗦了,好得也快,不用总喊着‘冷’。”

王虎摸着管网的锦钢纹路,纹路像缠在一起的暖藤,还刻着汉代常见的“长乐”铭文,没一点歪:“这管是按《考工记》的‘寒温之节’做的,热了就自己调,不会烫着人,你看这指针,过了‘暖’字就慢下来,跟咱添炭时‘少添点,别烧着被褥’一个理,省心。”

伤员突然笑了,举着块刚烤热的麦饼,饼上还带着点暖气的温度:“虎哥,这暖气烤的馍,比炭盆烤的还脆,没焦糊味!俺娘要是知道,肯定念叨‘早有这物件,你爹当年守边就不会冻掉脚趾了’,不用遭那罪。”

暮色漫过民生工坊时,缝纫机的“哒哒”声慢了,锦丝还缠在针上,没松。

电饭煲的余温还在灶上烘着块干硬的黍米饼,饼慢慢软了。

暖营的钢管里,蒸汽还在慢慢游,像在给戍卒唱安眠的调子。

刘妧把缝纫机针摆在“民生革新诏”上,朱砂印泥蹭在针尾,红得像汉代漆器上的丹砂,没碰歪。

陈阿娇展开民生锦图,图上的缝纫机、保温杯、电饭煲连在一起,像串起的暖珠,图边还绣着汉代的“嘉禾纹”,针脚密:“张货郎的婆娘来看了,说‘能绣百子图不?俺想给孙子做件满月袄,用咱大汉的锦丝’,这机,啥花样都能绣,比织室的提花机还灵,她该高兴了。”

卫子夫捧着《民生册》进来,册页上沾着点锦丝,是从工坊的残料上粘的,纸页还软:“今日缝纫机卖了五十台,织室的绣娘都来学,说‘以后绣郊祀的礼帛,能快三成’,不用总熬半夜。”

她翻到下页,声音轻了点:“保温锦瓷被李奶奶们抢光了,说‘过冬喝药再不愁凉’——边关暖营也来信,说伤员冻伤的少了,能早点练弓,还能在帐里烘干湿了的甲胄,不用冻着穿。”

王小石头举着个绣着虎头的锦缎肚兜跑过来,那是阿月刚给他妹妹绣的,虎额上还缀着汉代的“宜子孙”铭文,没绣错。

“陛下,”他把肚兜举得老高,锦丝在暮色里闪,“阿月姐说,这机还能绣‘连年有余’,俺娘再也不用熬半夜绣帕子了,能陪俺背《急就篇》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