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344章

第344章(2/2)

目录

“比竹简记账清楚,”他叹口气,“上回记漏了十匹,小王爷罚我抄《商书》三遍。”

“这机子分单比人快,”他指着分拣机的出口,“昨儿收了五十单,半个时辰就理完了。”

王小石头抱着堆包装好的锦缎跑进来,缎面的“胶东红”映得他脸通红。

“秀儿姐,这是给郡府的货,”他把锦缎放在案上,“按订单上的尺寸裁的,一点不差。”

“比老伙计用尺子量省劲,”他挠挠头,“他总多裁半尺,小王爷说‘够做个帕子了’。”

质检坊的锦钢案上摆着排锦钢犁。

公孙越戴着老花镜,正用应力测试仪的探针戳犁铧,针尖压出个浅痕,仪上的指针却没跳。

“怪道胶东王愿改食邑,”他摸着犁身的钢纹,纹里还沾着田泥,“这犁头承重是旧犁的三倍。”

“京兆尹说‘一犁抵三牛’,”他点点头,“抵得千军这话不假。”

鲁直蹲在案旁,往犁轴里塞了片新磨的钢片。

“公孙大人您再试,”他拍了拍犁身,“这轴加了耐磨片,比上回刘康试的那批多转百圈。”

“淮南的木坊给做了新犁架,”他笑着说,“轻重正好,农户说‘手不酸’。”

刘康凑过来,手里捏着张质检册,册上的字是桑小娥印的。

“大人您看,这是今日的质检记录,”他指着册上的数字,“三十架犁全合格,比昨日多五架。”

“王伯家的小子来学打铁,”他眼里闪着光,“说‘想做这犁,给村里换’。”

暮色漫过工坊区时,染坊的锦线焰火“嗖”地窜上天。

在夜空里炸开“推恩兴业”四个红字,火星落下来,像撒了把碎金。

刘康的木坊同时点亮锦纸灯笼,灯笼上画着速生木和锦钢犁。风一吹,灯笼转起来,木与钢的影子叠在一起。

王翁带着染匠们坐在坊外的石凳上,哼着新编的“推恩调”,调子跟着织机的“咔嗒”声晃。

“红锦出胶东,钢犁走西东,”他拍着腿唱,“藩王改旧业,百工乐融融……”

刘寄站在染坊门口,望着对面木坊的灯笼。

忽然笑了:“上回淮南王还说‘染坊娘们做的事’。”

“今儿他庶子派人来说,想学制‘胶东红’配木盒,”他摸着染坊的木架,“说‘能多卖钱’。”

掌灯后的建章宫,卫子夫捧着《藩王兴业册》进来,册页上沾着点染坊的红浆和木坊的木屑。

“今日胶东染坊出了千匹锦缎,”她翻着页,纸页沙沙响,“淮南木坊的炭够炼百架钢犁,比上月多三成。”

“贸易站的订单堆成山,”她指着其中一页,“王翁说‘染匠们都自愿加夜工,说比种地主的田自在’。”

公孙越摸着册上的收益数,指尖在“+五成”的红戳上停了停。

“老臣算藩王账三十年,”他叹口气,“没想有朝一日,他们靠铁疙瘩、彩丝线过日子。”

“还过得比收田租红火,”他笑了,“这世道,真是变了。”

刘妧把质检册放在案上,册页的锦线与窗外的月光对在一起,像条发亮的带子。

“你看这账,”她对陈阿娇说,“藩王入了业,百工有了活,不用朝廷掏一个钱。”

“这才是推恩令的真用处,”她轻声说,“比削地省心,还热闹。”

陈阿娇展开兴业锦图,图上的染坊、木坊、犁坊用金线连在一起,像串没断的珠链。

“明儿让宗正寺把这图抄百张,给诸王送去,”她指着图上的工坊,“让他们瞧瞧,铁疙瘩比良田靠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