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灌浆护苗与情报互通(1/1)
晨雾带着灌浆期粟穗的饱满气息,漫过蓟州春苗田的“灌浆核心管护区”。王阿福蹲在样田旁,用“千粒重测量器”(竹制小秤,精度达一钱)称着刚摘下的青穗——每千粒重已达十五钱,按北宋《农桑辑要?灌浆篇》记载,此阶段需“叶面补肥、保墒防裂、驱鸟保粒”,若灌浆不足,千粒重每降一钱,每亩减产五斗。此刻,汉契农户们已带着“喷雾器”(改良版竹制喷雾器,容量两斗)、“保墒膜”(芦苇编织的薄席)、“驱鸟稻草人”在田边列队,农技师林小满正调试“土壤湿度计”(陶制仪器,插入土中可显示湿度)。
“陈叔带十人‘叶面喷肥’,用‘豆饼浸液+骨粉水’按1:3配比,过滤后装入喷雾器,重点喷穗部和上部叶片,”王阿福举起喷壶示范,“雾要细,每穗喷匀,别让肥液滴在土壤里,浪费药效。”陈老栓点头,晨雾中,他的手指按压喷雾器摇杆,细密的肥雾落在青穗上,像给粟穗镀了一层珍珠膜:“去年灌浆期没喷叶面肥,千粒重差了两钱,每亩少收一石粮,今年这改良喷雾器真好用。”
契丹农户耶律娜的组负责“保墒膜铺设”,她们将芦苇席剪成三尺宽的长条,铺在苗株行间:“这席子能挡住阳光直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抑制杂草,”她蹲下身将席子边缘用土压实,“林技师说灌浆期土壤湿度要保持在六成,太干会裂根,太湿会烂穗。”归降的耶律石则带着辅兵搭建“驱鸟网架”——用麻绳拉成三尺高的网,网眼一尺见方,网角系上彩色布条:“光靠稻草人不够,这网架能挡住麻雀、斑鸠,彩色布条风吹动还能驱鸟,”他调整网架高度,“不能太高,不然影响通风,也不能太低,会碰伤穗子。”
林小满在样田监测“灌浆进度”,用小刀轻轻划开一粒青穗,观察淀粉充盈度:“灌浆已完成六成,再有十日就能进入蜡熟期,”他对王阿福说,“今日土壤湿度五成八,略干,下午要浇一次‘润墒水’,用滴灌法,每亩浇八斗,别浇透。”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管护后的田垄上。喷雾后的青穗泛着油亮的光泽,芦苇保墒膜在行间连成绿色的地毯,驱鸟网架上的彩布条随风飘动,每株粟苗都在阳光中积蓄着饱满的力量,青穗沉甸甸地垂着,像是在诉说丰收的期待。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互市点的“产业融合区”人声鼎沸。王晏之与互市管理委员会推出的“汉契产业协同计划”正式落地——这里不仅有“融合商品订货会”,还有“产销对接会”“技术入股洽谈会”,将互市从“零散交易”升级为“订单生产、技术合作、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
“萧哈里部落订购改良点播器两百台、粟种五千斤,约定秋收后用羊皮抵货款;耶律哈里部落提供五十匹骏马,入股大宋铁匠铺,共享农具销售利润,”互市官周平高声宣读订单,台下汉契商户与部落代表掌声雷动。契丹牧民耶律巴图与汉人铁匠赵三签订“马鞍定制协议”:“我部落需要一百副‘麦田骑马用马鞍’,两侧要加放农具的挂钩,秋收时能用,”赵三立刻拿出纸笔绘图,“半月后交货,每副马鞍换羊两只,如何?”耶律巴图爽快答应:“再加十张羊皮,你派铁匠去部落教我们修马鞍,以后坏了不用再跑远路。”
产销对接会更热闹,汉人粮商与契丹部落签订“粟米收购协议”:“秋收后按市价收购部落种植的粟米,管运输,还派农技师指导种植,确保产量,”粮商张大户握着部落首领的手,“咱们签三年合同,让你们种得放心、卖得省心。”技术入股洽谈会现场,汉人农技师林小满与萧哈里部落达成协议:“我以种植技术入股部落垦荒田,产出的粮食按三成分成,利润用来购买农具,免费给部落农户使用。”午间的互市点,订单签约声、技术讨论声、笑声交织,汉契百姓不再是“买卖双方”,而是“合作伙伴”,市集的烟火气里,飘着产业共生的香甜。
王晏之看着这一幕,对互市官说:“下月要成立‘汉契产业联盟’,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价格体系,还要建‘共享仓库’,储存订单商品,”他指着互市点新立的“产业协同碑”,“碑上刻着‘产销同心,利义共赢’,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只有抱团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黄昏的风带着紧张的气息,居庸关联盟情报中心的“飞鸽传书站”突然热闹起来——辽境友好部落耶律哈里部落的斥候用“飞鸽+密信”传来紧急情报:辽军黑山城增兵两百,红石砦驻军增至五百,疑似准备在秋收前袭扰互市点。按“多节点情报传递战术”,情报需经“飞鸽传书-狼烟接力-骑兵快报”三重传递,确保半个时辰内送达各联盟据点。
“立刻启动狼烟接力!第一狼烟塔点燃白烟,通知萧哈里部落骑兵集结;第二狼烟塔点燃黑烟,通知互市点加强防御;第三狼烟塔点燃紫烟,通报幽州议事厅!”李二郎快速下令。黄昏的余晖中,第一座狼烟塔冒出滚滚白烟,紧接着第二座、第三座狼烟依次升起,烟柱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萧哈里部落的骑兵队两刻钟内就集结完毕,疾驰向互市点;互市点的联防队立刻架设床子弩、设置拒马桩;幽州议事厅的范仲淹也在半个时辰内收到情报,下令“加强边境巡逻,做好应急准备”。
李二郎带着联盟情报队赶到“飞鸽传书站”,与耶律哈里部落的斥候汇合:“辽军增兵的具体情况如何?有没有调动攻城器械?”斥候汇报:“增兵多是步兵,携带盾牌和短刀,没看到攻城器械,可能还是试探性袭扰,但人数比上次多。”李二郎立刻调整部署:“萧哈里带两百骑兵驻守互市点西侧,耶律哈里带一百骑兵绕至红石砦后方监视,周巴图带五十骑兵在互市点北侧设伏,我带两百联防队正面防御,形成‘品’字形阵型,威慑为主,不主动进攻。”
黄昏的风渐冷,联盟各部队已按部署到位。互市点的商户们虽有些紧张,但看到联防队与部落骑兵严阵以待,也渐渐安心,不少商户还主动给士兵送水送饼:“有你们在,我们不怕!”李二郎望着远处升起的狼烟,对身旁的萧哈里说:“这次情报传递比上次快了一刻,多节点传递果然管用,以后要在每个部落都设飞鸽站,让情报更快更准。”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沙盘旁,复盘当日的灌浆管护、产业融合与情报传递。“春苗灌浆期管护精准,千粒重稳步提升,保墒防鸟措施到位;产业协同计划落地,签订订单超五十份,技术合作项目十个;情报传递效率提升20%,联盟部队部署及时,辽军未敢轻举妄动,”范仲淹欣慰地说,“燕云已构建起‘农业稳基、产业共生、情报互通、联防固边’的完整治理生态,这是长治久安的终极保障。”
王阿福汇报农业后续:“蜡熟期将在十日后来临,需准备‘收割工具检修’,改良割麦刀、脱粒木枷已开始保养;望川渠将提前蓄水,确保收割期灌溉与灭火用水;《灌浆期管护总结》已整理成册,下周分发至六州,为明年积累经验。”王晏之补充产业规划:“汉契产业联盟下月挂牌,将推出‘联盟认证标志’,贴标的商品优先交易;共享仓库已完工,可储存粮食五千石、农具两千套;秋收后将举办‘产业成果展’,评选‘最佳协同伙伴’。”
李二郎则强调情报深化:“已在辽境五个友好部落设立飞鸽传书站,与狼烟塔形成‘立体情报网’;情报加密方式升级,密信用‘汉契双语混写’,只有联盟核心成员能破译;下月将组织‘情报传递演练’,检验多节点协同效率。”范仲淹看着沙盘上交织的“管护带”“产业圈”“情报网”“联防线”,眼中满是感慨:“从战后废墟到产业共生、情报互通,燕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汉契百姓的信任与协作,这份信任与协作,就是燕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世代繁荣的根基。”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春苗田,管护员已开始监测蜡熟迹象,青穗渐渐泛黄,沉甸甸地垂着;居庸关的互市点,工匠们在共享仓库外刻写“产销同心”的匾额;联盟情报站的飞鸽已换班喂食,羽翼在晨雾中泛着洁白的光——晨雾中,燕云的每一处都在有序运转,产业共生的活力、情报互通的效率、联防固边的坚定,共同编织着“长治久安、世代繁荣”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