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集:新田初垦(1/2)
河西新田记
河西的风比关中硬些,却带着泥土的清香。赵满跳下牛车时,脚刚沾地,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成片的田垄顺着地势铺开,新挖的灌渠像银带般绕着田地,每隔几十步就有一个石碾,田埂上插着写着农户名字的木牌,远处还盖着整齐的土坯房。车轮碾过新修的土路,留下两道浅辙,车辕上挂着的织布机零件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碰撞声,那是他在关中老家最贵重的家当,如今要跟着他在河西扎根了。
“赵满大哥!”身后传来喊声,是同村的王二柱,他手里攥着卷得整齐的新田契,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脸上却笑得见牙不见眼,“我家的田就在你隔壁,往后咱还是邻居!”赵满顺着王二柱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不远处的田埂上插着“王二柱”三个字的木牌,木质新鲜,墨迹还透着几分湿润,两块田紧挨着,中间只隔一条窄窄的田沟,沟里已蓄了浅浅一层水,映着头顶的蓝天白云。
正说着,穿青色吏服的吏员走了过来,手里提着一个粗布袋子,里面装着农具和种子。“赵满,公士爵,授田三亩。”吏员展开竹简核对,声音清亮,“这田已翻了三遍,底肥也施足了,渠水通到地头,你们只管播种、浇水。农桑官每五日来一次,有不懂的就问他。”说着,他递过一把新打的铁锄和一袋麦种,铁锄的锄刃闪着冷光,边缘磨得锋利,比赵满家里那把用了十多年、木柄都磨得发亮的木锄不知好用多少倍。麦种装在粗麻袋里,倒出几粒在手心,颗粒饱满,泛着浅黄的光泽,是上好的麦种。
赵满接过铁锄,指尖触到冰凉的锄身,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踏实感。他走到自家田边,蹲下身子,指尖轻轻拨开表层的土粒——土粒松散却不扬尘,还带着雨后的湿气,攥在手里能成团,松开手轻轻一吹就散开,正是种麦子的好土。他想起在关中时,家里的田多是板结的黄土,每逢天旱就裂出大缝,播下的种子十粒有三粒发不了芽,如今这河西的田,光是看着就让人心里欢喜。
“爹,快来看!”女儿赵穗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带着孩童特有的雀跃。赵满抬头,只见赵穗手里举着一棵嫩绿的桑苗,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桑苗的叶片上还沾着露水,在阳光下闪着光。“那边有桑树苗圃,农桑官说每户能领十棵,种在屋前,来年就能养蚕了!”赵穗把桑苗递到赵满面前,眼里满是期待,“到时候我来采桑叶,娘来养蚕,爹织布,咱们家的帛就能更多了!”
赵满跟着女儿走到桑树苗圃,只见半亩地的苗圃里长满了桑苗,棵棵都有半人高,叶片翠绿,生机勃勃。农桑官正站在苗圃边,教农户们挑选桑苗:“要选茎秆粗壮、叶片厚实的,这样的桑苗耐旱,来年长得快。”赵满按照农桑官说的,仔细挑选了十棵壮实的桑苗,每棵都用草绳轻轻捆住根部,扛在肩上往新屋走。新屋在村落的中间,是土坯墙、茅草顶,屋顶铺的茅草扎得紧实,墙面上还抹了一层细泥,显得干净整洁。屋里分了里外两间,外间摆着一张新做的木桌和两条长凳,都是官府提前备好的,里间能放下一张木床和一个木箱,虽不宽敞,却也温馨。
接下来的几日,赵满忙着播种。他按照农桑官在关中教的“垄作法”,先用铁锄在田垄上按一尺的间距挖穴,每个穴挖得深浅一致,刚好能放下三粒麦种。王二柱跟在旁边学,却没记清播种的间距,把麦种播得太密,有些穴里甚至放了五六粒。赵满见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走过去帮他调整:“二柱,播种要疏些,不然苗长出来挤在一起,养分不够,都长不壮,等出苗了还要间苗,反而费功夫。”说着,他小心地把王二柱播得太密的麦种捡出来,重新按三粒一穴摆放,王二柱在旁边看着,不住地道谢:“多亏有你,满哥,不然我这田怕是要减产了。”
播完种的当晚,河西下了一场小雨。雨不大,却下得绵长,淅淅沥沥的雨声敲在茅草屋顶上,像轻柔的鼓点。赵满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心里满是期待,翻来覆去半宿才睡着。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披衣起身,踩着湿润的土路往田里跑。一到田边,他就蹲下身查看——土垄湿润,表层的土被雨水泡得松软,扒开土穴一看,麦种已吸足了水分,种皮微微发胀,隐隐能看到一点嫩芽的痕迹。他心里一阵欢喜,又快步跑到渠边,找到自家田对应的闸门,轻轻提起闸门的木杆,清水顺着垄沟缓缓流进田里,水流平稳,刚好漫过田垄的底部,不淹苗也不缺水。看着清水慢慢滋润土地,赵满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麦子成熟、金黄一片的景象。
白日里忙着照料田地,傍晚时分,赵满就把织布机搬到新屋前的院子里,趁着傍晚的凉快织布。织布机是他从关中带来的,在牛车上颠簸了几日,零件却没损坏。他先把经线仔细理好,按照农桑官教的新织布法,把经线的密度调密了些,又在机上多加了一个梭子槽,这样就能双梭交替着织,比老法子快不少。夕阳把河西的田野染成金红色,织机的“咔嗒咔嗒”声在院子里响起,与远处农户的吆喝声、田埂上虫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
赵穗坐在旁边的小凳上,帮着理丝线。她把丝线绕在竹筐上,每绕一圈就用手轻轻拽紧,防止丝线打结。忽然,她指着远处的官道,大声喊道:“爹,你看!又有车队来了!”赵满停下手里的梭子,顺着女儿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尘土飞扬中,十几辆牛车正朝着村落的方向赶来,每辆牛车上都载着农户的家当,有的车上还架着织布机,车辕边跟着老人和孩子,脸上都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
“这河西的人,会越来越多。”赵满摸着织布机的木架,心里忽然有了底气。他想起在关中时,农桑官在农桑课上说的“耕织兴,则秦国兴”,那时他还不太明白,只觉得把田种好、把布织好,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就够了。如今到了河西,看着成片的新田、整齐的村落,看着源源不断迁来的农户,他忽然懂了——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农户,把田种好,把布织好,秦国的根基就稳了,往后才能有力量东出,才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风掠过田垄,带来麦种发芽的细微声响,那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赵满的耳朵里。他低头看着手里的梭子,梭子上缠着褐红色的丝线,那是赵穗前几日用野果染的颜色,虽不鲜亮,却透着质朴的生机。他重新拿起梭子,在经线间飞快穿梭,“咔嗒”的机声里,织出的褐帛一点点变长,布面细密紧实,比老法子织出的帛厚实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