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集:新田初垦(2/2)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满田里的麦苗渐渐冒出了地面,先是顶着一点嫩绿的芽尖,接着长出两片细长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晃动。王二柱的田里,麦苗也长得整齐,他每日都来问赵满怎么浇水、怎么除草,两人常常一起在田里忙活,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拿出家里带的干粮,就着渠里的清水吃,聊着往后的日子。王二柱说,等麦子丰收了,就想再领些桑苗,也学着养蚕织布,让家里的日子更宽裕些。赵满笑着答应,说等农桑官来了,就帮他问问养蚕的法子。
农桑官果然每五日来一次,每次来都带着新的农技知识。他教农户们给麦苗施草木灰,说这样能防虫害;教大家观察麦苗的叶片,若是叶片发黄就是缺水,要及时引水灌溉。有一次,赵满发现几株麦苗的叶片上长了蚜虫,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农桑官来了,教他把艾草煮成水,喷洒在叶片上,没过几日,蚜虫就不见了。赵满把这个法子教给其他农户,大家都感激不已。
桑苗也长得很快,种下不到一个月,就长到了一人高,叶片长得更加厚实。赵穗每日放学后,都会去屋前的桑树下浇水,还把落在地上的枯叶捡起来,说要留着当柴烧。有一次,农桑官路过,看到赵满家的桑苗,笑着说:“这桑苗种得好,来年春天就能采桑叶养蚕了。到时候我来教你们怎么孵化蚕卵,怎么管理蚕宝宝。”赵穗听了,高兴得当晚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也笑着说,等养蚕了,家里的帛就能用自家的蚕丝织,质量会更好。
织布的生意也渐渐有了眉目。赵满织的褐帛因为厚实细密,被村里的里正看到了,里正说咸阳城里的布商常来河西收帛,就把赵满的帛带去给布商看。布商看了很满意,说每匹帛比市场价多给五十钱,还定下了每月十匹的规矩,让赵满织好后就送到村里的驿站,布商会派人来取。拿到布商的定金时,赵满的手都在抖,他把钱交给妻子,妻子仔细地用布包好,放进木箱的最底层,说要留着给赵穗做嫁妆,还要给家里添一头牛,这样春耕时就更省力了。
日子像田里的麦苗一样,一天天朝着好的方向生长。转眼到了初夏,河西的田野里一片金黄,麦子成熟了,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风一吹,就掀起层层麦浪,空气中满是麦香。农户们都忙着收割,赵满和王二柱互相帮忙,白天割麦,晚上就用石碾脱粒。新打的麦子装在麻袋里,堆在屋里的角落,看着那几袋麦子,赵满心里满是踏实感——这是他在河西的第一茬收成,一亩地收了三石多麦子,比在关中时多收了近一石。
收割完麦子,农桑官又来教大家种粟米,说河西的土地适合种两季作物,夏天种粟米,秋天还能再收一茬。赵满按照农桑官说的,把麦茬留在田里当绿肥,又重新翻地、起垄,播下粟米的种子。王二柱也跟着学,还特意在田里留了一小块地,说要试着种些蔬菜,这样家里就能常吃到新鲜的菜了。
桑苗也到了采桑叶的时候,赵穗每天早上都去采桑叶,装满一筐就带回家。农桑官如约来了,教大家孵化蚕卵,还带来了几筐蚕种,分给农户们。赵满家领了两筐蚕种,蚕卵孵化出的蚕宝宝白白胖胖的,赵穗每天都精心照料,给它们换桑叶,清理蚕沙。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最后吐丝结茧,赵满的妻子笑着说:“等这些茧缫了丝,咱就用自家的蚕丝织帛,肯定比买的丝线织的帛好。”
深秋时节,粟米也成熟了,河西的田野又迎来了一次丰收。农户们的屋里都堆满了粮食,有的农户还盖了新的粮仓,准备把多余的粮食存起来。布商来收帛时,看到赵满用自家蚕丝织的帛,更是赞不绝口,说这样的帛在咸阳城里能卖个好价钱,还把每月的定货量增加到了十五匹。
赵满用卖粮和卖帛的钱,买了一头黄牛,还添了一张新的织布机。王二柱也种出了蔬菜,时常送些给赵满家,两家的关系越来越近。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多,新迁来的农户带来了不同的手艺,有的会做农具,有的会酿酒,村落里渐渐热闹起来,还开了一家小铺子,卖些油盐酱醋和日常用品,农户们不用再跑远路去镇上买东西了。
冬日的河西下起了雪,雪花落在田垄上,给土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赵满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雪景,手里织着帛,梭子在经线间穿梭,“咔嗒”的机声在安静的冬日里格外清晰。赵穗坐在旁边,手里拿着针线,正在给赵满做一双新的布鞋。妻子在厨房里忙活,锅里炖着粟米粥,香气弥漫在屋里。
“爹,等开春了,农桑官是不是又会来教新的农技啊?”赵穗抬起头,问道。赵满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会的。到时候咱再多种些桑苗,多养些蚕,织更多的帛。等你再大些,爹就带你去咸阳城,看看城里的样子。”赵穗眼里满是期待,用力点了点头。
赵满看着女儿的模样,又望向窗外的田野。雪地里,新修的灌渠隐约可见,田埂上的木牌还立在那里,只是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他想起刚到河西时的景象,那时的田野还是一片新翻的土地,如今已是麦浪翻滚、桑林成片。他忽然明白,这河西的土地,不仅养育了庄稼,更养育了他们这些农户的希望。只要跟着商君的法,好好种地、认真织布,日子就会像这田里的庄稼一样,一茬比一茬好,一年比一年红火。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雪后的清新气息。赵满重新拿起梭子,继续织布,机声“咔嗒”,织出的褐帛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那是他在河西的日子,也是无数秦国农户的日子,平凡却充满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织就着秦国东出的根基,织就着未来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