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招贤馆(2/2)
王猛立刻意识到,梁熙的巨大价值。
他不仅带来了情报,其本人就是处理文书、起草诏令、掌控舆论的顶尖人才。
正是未来新朝,急需的“笔杆子”。
“先生来得正好!”王猛紧握他的手,“眼下正有一事,需先生大才。”
“陛下…近日恐有更加悖逆之举,我等需预先草拟几篇檄文,以备不时之需。”
“既要揭露奸佞,申明大义,又要把握分寸…此事,非先生莫属!”
王猛这是要,将未来政变的舆论准备工作,交给梁熙!
梁熙深知,责任重大,肃然领命,于是在这终南山,深处的密室里…
一位谋士,一位笔臣,开始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巨变,精心打磨着,文字的刀锋。
这些看似柔弱的笔墨,将来或许能抵得上,千军万马。
第四幕:薪火聚
随着各色人才的不断涌入,王猛的秘密基地,愈发显得拥挤而充满活力。
山坳深处,新建的营垒初具规模,打铁铺里,炉火日夜不息。
锤炼着农具,也悄悄打造着,将来可能用于武装的兵刃。
学堂内,朗朗读书声与工匠学徒的实操讲解声,交织在一起。
医馆中,来自各处的伤患和病者,得到救治,草药味弥漫…
王猛时常独自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日益兴旺的谷地,他的心情复杂而凝重。
汇聚于此的,是希望,是力量,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每一个人背后,都可能是,一个被暴政摧毁的家庭,一段血泪交织的故事。
他们将身家性命,还有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苻坚和他的身上。
邓汉拿着名册向他汇报:“先生,目前登记在册者,已有三千七百余口。”
“其中,可充军伍的精壮约有八百,各类工匠四百余。”
“通文墨、晓吏事者近百,医者、兽医等三十余人…”
“粮草物资消耗巨大,虽有多处秘密田庄供应,亦感吃力。”
“且人员来源复杂,虽经初步甄别,难保没有他人细作混入。”
王猛点点头:“粮草之事,我会再想办法。非常时期,可再节俭些。至于细作…”
他眼中寒光一闪,“冰井台要加大,内部监控力度,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
“宁可疑而不用,不可用而不疑。一旦发现,立即秘密处置,绝不手软。”
乱世用重典,容不得,丝毫仁慈。
他知道,这片汇聚了希望的火种之地,也必然藏着,试图将其熄灭的暗影。
他走下高坡,信步来到工匠区。那位曾被他赏识的铁匠邓羌,正赤膊上阵。
带着一群学徒,奋力捶打着,一件结构复杂的金属部件。
那并非兵器,而是一种改良的,大型犁铧的关键部位。
“先生!”邓羌见到王猛,停下手中的活计,用汗巾擦着脸。
“您看,按您给的图纸,这‘曲辕’和‘犁评’改过后,果然省力得多!”
“就是这铸铁的韧性,还差些,容易断。”
王猛仔细查看了一下,甚至亲自上手,试了试重量和角度,点头道。
“已大有进步,韧性之时,可尝试调整一下炭铁比例,或者试试‘炒钢’法?”
“不必心急,慢慢摸索,这些东西,将来或许比,十万大军还有用。”
他又来到,流民垦荒的坡地,看着那些面黄肌瘦,却干得热火朝天的百姓。
看着绿油油的禾苗,在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生长。
他的心中,才会感到一丝真正的慰藉,这才是根基,是未来。
最后,他步入梁熙负责的文书馆舍,里面灯火通明。
十余名经过挑选的文书员,正在紧张地抄写、整理、归档着各类文件。
梁熙本人则伏案疾书,正在草拟王猛交代的,那几篇至关重要的文稿。
见王猛进来,梁熙起身欲行礼,被王猛摆手制止。
他拿起梁熙刚刚写完的一页草稿,仔细阅读。
文章骈散结合,义正词严,既历数苻生、赵韶之流的罪状。
又阐明了“废昏立明”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文采斐然,力道千钧。
“好!先生大才!”王猛由衷赞道,“有此雄文,何愁人心不服?”
梁熙谦逊道:“皆是景略兄谋划周详,熙不过略尽笔墨之劳。”
他顿了顿,低声道,“只是…文中提及陛下…措辞是否过于激烈?恐…”
王猛摇摇头,目光坚定:“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文。”
“要撕破那层,虚伪的君臣面纱,就要用最血淋淋的事实。”
“唤醒那些,尚且麻木的人心,先生尽管放手去写!”
离开文书馆,夜色已深,王猛回到自己的书房。
桌上又堆满了,冰井台送来的最新情报。
关于苻生又在宫中,滥杀无辜,关于赵韶加紧搜刮民财。
关于慕容垂府邸,周围监视愈发严密,关于河北战局的最新变化。
关于江东谢安平息内乱的动向,还有一丝关于西方“匈人”,继续东迁的模糊信息…
天下如同一盘,复杂而混乱的棋局。
而他所做的,便是在这终南山一隅,默默汇聚着力量,打磨着棋子。
等待着那个,足以撬动整个棋局的,关键落子时刻。
他提笔,在一张空白纸条上,写下四个字“薪火已聚”,封入蜡丸。
这枚蜡丸,将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往长安城中。
送到那位,仍在“韬光养晦”的东海王手中。
终南幽谷,蛰龙抬头。汇聚于此的人才与力量,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
等待着,冲破地层,改天换地的那一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