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盛世(2/2)
但他作为皇帝,又不能直接以“顾及皇后心情”为由驳回,这既显得公私不分,也容易让臣子觉得皇后善妒,更让臣子觉得他昏庸。
他目光扫向殿下,视线落在了丞相身上。周叔感受到皇上的目光,心中了然。他一步踏出,凝重道:“陛下,臣以为国事当分缓急。今之燃眉之急有二:其一,驱除鞑虏,光复西北疆土;其二,倾力安置流民,使其返乡耕种,以保秋收,安定民心。此二者乃社稷之根本,陛下当倾注全力。至于选秀之事,臣恳请暂缓,待四海平靖、仓廪充实之后,再议不迟。”
周叔一番话,掷地有声,字字句句皆以江山社稷为重,无懈可击。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丞相大人所言极是!”
皇上见状,顺势而下,面容肃穆道:“丞相所言甚是。鞑靼未灭,灾民未安,选秀之事,日后再议吧。眼下重中之重,便是收复失地,安排灾民春耕!”
“陛下圣明!”群臣山呼。一场风波,就此平息。皇上心中稍安,既全了国事为重的名声,也照顾了婉宁的情绪。
辽东的叶老太医抵达京城后不久,皇上却突然“病”了。病势来得凶猛,连续数日无法上朝,朝野为之担忧。
坤宁宫内,婉宁挺着大肚子,日夜守在榻边,亲自喂药擦身,嘘寒问暖,仔细照料,显是担忧至极。皇上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和憔悴的面容,心中感动不已。
但朝政不能荒废。几日后,皇上似虚弱地对婉宁道:“折子……堆了许多,朕这般情形……婉宁,你……你念给朕听吧。”
婉宁摇头道:“夫君好好养病,朝政大事,我不敢置喙。”
“无妨,”皇上握住她的手,“你念便是,朕听着。”
于是,奏折被搬到了坤宁宫。婉宁每日坐在榻前,将重要的奏本轻声读给皇上听。遇到西北军务、将领任免、对鞑靼用兵策略等事,皇上询问意见,婉宁总是摇头:“夫君,这些军国大事,我不懂,不敢妄言。您快拿主意,好好歇息才是正理。”她的态度谨慎,牢牢守着后宫不得干政的界限。
直到读到关于灾民安置、种子调拨、春耕督促的奏章时,皇上显出疲态,咳嗽着说:“这些琐事,纷繁复杂,朕实在头晕……”
婉宁见状,这才主动开口,眼中是纯粹关切:“夫君,你病了就好好歇息,这种灾民返乡、春耕安排的事,我在行。我帮你先看着,拟个条陈,最终你来定夺,你万不能劳神了。”
皇上看着她清澈、坦荡、担忧的眼神,点了点头。
于是,在皇上“病中”,皇后谢氏开始协助处理春耕事宜。她下令从辽东及七州粮仓调拨种子和赈济粮至受灾各州;她根据自己对农事的了解,批答各地关于耕种的折子;她协调丞相与户部,疏通水利,确保春耕顺利。一切井井有条。她所有的批答与章程都明确记录在案,每日向卧病的皇上汇报。她只处理她熟悉的春耕事宜,对于军政等核心权力,从不沾手。
皇上“病”了近一月,婉宁也就协助处理了将近一月的春耕事务。待到各地春耕陆续完毕,奏报上来的皆是“耕种已毕,百姓归心”的好消息,皇上的“病”也便顺势“好转”,开始临朝听政。又过了数月,西北前线传来捷报,鞑靼之患已平,朝廷上下终于为之一振。
一旦皇上病愈,婉宁立刻将一切政务交还,再也不看任何奏折。她换下宫装,穿上简便衣物,带着活泼的太子弘治,在坤宁宫后殿开辟出一小片土地,亲手种植了几种耐旱的粮食品种,又忙着给宫中的桃树、枣树嫁接新枝。每日拿着纸笔,带着弘治观察记录作物生长,全然沉浸在为她筹划已久的农书做准备之中。
皇上看着她的身影,心中最后一点疑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欣慰和信任。他的婉宁,聪慧能干却知进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心中所念,仍是她喜爱的农事和实实在在的民生。
六月初二,坤宁宫传来喜讯,皇后顺利诞下一位康健的皇子。皇上大喜,有了两位皇子,国本更加稳固。
产后休养期间,婉宁倚在榻上,脸色苍白。她拉着前来看望的皇上的手,眼神如黑宝石般纯净,充满了期盼,轻声道:“夫君,如今我们有了治儿,又有了这个孩子。夫君,以后这宫里,能不能就只有我们一家人?你好好地处理政务,开创你的永丰盛世,我好好地种植粮食,编撰我的农书,教导好我们的孩子。以后史书上记录你永丰帝,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仓廪充实的明君贤主;提到我谢婉宁,就是我的农书造福了百姓,是……是你的贤后。好不好?”
她的话语轻柔,却带着期盼,眼神一如当年在辽东时那般依赖。
皇上看着她,想起病中她的悉心照料,处理春耕事务时的得力与坦荡,以及事后毫不留恋权力的淡然,他的心变得无比柔软。他握紧她的手,柔声承诺:“好。朕答应你。朕有你们,足矣。”
第二日早朝,皇上面对文武百官,郑重宣布:“朕得贤后,又得二子,日后当励精图治,使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朕意已决,专心政务,不选秀纳妃,以免徒耗国力,分心他顾。”旨意一下,朝野未有人再敢公然非议,皆知丞相与手握重兵的几位侯爷皆与皇后渊源深厚,最终并未掀起波澜。
消息传到坤宁宫,婉宁靠在软枕上,嘴角扬起一抹安心而幸福的笑容。
皇上刘哲,后世所称的永丰帝,在位二十六年,勤政爱民,整顿吏治,发展农桑,重开互市,复通西域,致边陲宁靖,烽燧不惊,国力日益强盛。他重用贤臣,平衡各方势力,终开创一代“永丰盛世”。
期间,皇后谢婉宁主持纂修的《永丰农书》颁行天下,书中详载稼穑之法,极大裨益农事,使耕织之术精进,惠被苍生,万民感念,皆敬称其为“神农皇后”。
永丰帝晚年,传位于太子刘弘治。弘治帝克承父志,宽厚仁慈,勤于政事,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事,且一生只有一位皇后,成为美谈。
时至弘治元年,陵州嘉县。三月春风和煦,无边稻田绿意盎然,农人们弯腰插秧,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田埂上,扎着小辫、面色红润的女童,正欢快地用泥巴筑着小堤坝,试图拦住水里穿梭的小鱼。
婉宁已尊为太后,夫君刘哲禅位为太上皇,二人卸下重担,游历大好河山。此次南巡,特携婉宁双亲——晋国公谢明谦与夫人小桃,相携同游,共赏这山河胜景。四人驻足田埂,远眺绿野,眉宇间洋溢着见证盛世民安的欣慰与满足。
刘哲看着这生机勃勃、安居乐业的景象,对身旁的婉宁和岳父母感慨道:“能得眼前这般盛世景象,足慰平生了。”
春风拂面,小桃望着无垠的稻田和嬉戏的孩童,欣慰地看向身旁水生:“水生哥,你看,这么多年了,再也见不到逃荒的人了。”
亲爱的朋友们:
本书的故事,就到此完结了。
从最初落笔构思到如今完结,历时近一年。这一路,最幸运和感恩的,便是能有你们同行。每一个用心的书评,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条用心的评论、每一份真诚的建议,都是支撑我写完这个故事的动力。
故事虽有终章,但生活仍在继续。谨以此书,祝愿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愿你们在自己的人生中,既能拥有三丫般的坚韧与智慧,也能享受春风拂面的和煦安然,更能始终怀抱无惧千里跋涉、直面人生风雨的勇气与力量。
朋友们,十二月,期待与大家在下一段故事里再会!
祝万事顺遂!
[十月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