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1章 师表圣剑易(2/2)
德修长老又道:“儒门历代掌教,玄术法力均在众长老之上,儒子今日既然接任大位,我们四大长老想让掌教指点几招。”也不待儒子回应,四大长老早已分站八卦中的四大方位,天命居乾,德修长老站坤,远虑和人道亦是据位而站,合力布成阵法,将儒子围在垓中。
此时八大长老仅存一半,无法布成“乾坤八卦阵”,只是退而求其次的“乾坤剑阵”。
常有为脸上立现喜色,心想:“原来四大长老一直不动声色,只因有此后着。儒子仙身被诛,哪里是四大长老的对手?”
四人身形甫立,便祭出仙剑,剑光幽幽,大袖飘飘,向儒子身上招呼。儒子无心与四大长老为敌,但当此情势,即便不出任掌教之职也已无处可避,只得从法道行藏中取出一只酒壶,当空一扬,一股扑鼻的酒香四下飘逸,令人神气为之一醒。
酒壶悬空,一道酒柱向儒子口中直灌而下。众人尚未明了,只见儒子全身上下精光闪动,直逼四大长老。酒雾迷离之中,隐见四条狂龙绕着儒子四周游走。狂龙过处,直令四大长老如临大敌,阵脚大乱,只能各自挥剑相斫。
如此各自为战,乾坤阵法登时土崩瓦解。四大长老不约而同的一声惨叫,分向四个方位激飞而去。饶是他们神功盖世,道法精奇,也无法抵受得住这般迅猛诡异的撞击。眼见四大长老身形触地,又是一阵酒气冲天,狂龙舞动。四人的身子牢牢的稳住,飘然落地。
原来,儒子只求自保,逼不得已运起龙王所授的“归元聚魂诀”,却没有想到只是初练乍学,竟有如斯威力,破四大长老的八卦阵于俄而。眼见四大长老非死即伤,儒子立马再度运功,将其稳稳托住。如此众目睽睽之下,为了顾全四大长老的颜面,儒子尽量不着痕迹。让这一切自旁人看来,竟是四大长老玄术高深,应变神速,解了这粉身碎骨之厄。
果不其然,常有为等连声叫好,自是称赞四大长老大显神威,于惊雷处拔千钧于一发。而四大长老呆立当地,慌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为了不致过分面红,过度心惊胆跳,暗自拼命的运功压制翻涌的血气。
樊正名见此,不得不心生敬意,说道:“泰山崩于顶上尚有解救之法,且面不改颜,四大长老令人敬佩不已!”常有为神色极为得意的说道:“这个自然,四大长老何等人物,岂是后辈小子所能抵挡?”
德修长老所落的方位正好靠近常有为,他被儒子一招惨败后又被其不动声色的相救,心中憋屈的怒气正自无处消解。他听得常有为这番吹擂,觉得极为刺耳,忍不住“啪!”的一声,重重扇了常有为一记耳光,心中暗想:“这厮明明是仙身被诛,何以竟有这等神功?”
常有为被打得眼冒金星,不明所以,眼见四大长老取胜,乘势叫道:“四大长老大败儒子,儒子不能出任掌教一职!”
德修长老越是听得常有为大加赞许,就越是觉得丢脸,忍不住喝道:“闭嘴!”庸公的肌肉绷紧,但仍是写满微微的笑意,问道:“诸位长老无异议了吧?”
常有为仍是不肯死心,据理力争,见儒子饮酒后才与众长老动手,叫道:“儒子当着儒门尊长之面喝酒,败坏儒门修仙剑派的门风,岂有此理!”
庸公微微一笑,从身后取出一物,正是酒葫芦。众人一看,尽皆无语。见庸公偏袒儒子若斯,假装私下好酒,让诸子中人不得喝酒这一条不攻自破,一时哑然。
一时未明庸公此举心机之人,自然会道:“庸公尚且好酒,看来儒门诸子不得喝酒这一条未必就是对。”
德修长老见庸公喝酒,忽有所悟,想起东海寒潭之上,儒子相助龙王脱困之事;又想起龙王与儒子的一番来往,立马猜想到他的奇遇必是来自龙王,单凭结交兽族这一条,便可阻扰儒子出任掌教之位;但此事若是当众抖出来,难免会自爆曾受辱于兽族之王,如此丢人之事无论如何也不能泄露半点风声;更何况德修先前有言,不再追究儒子所有的罪衍,此时自是不能食言而肥,见事已至此,也只能缄口不言。
庸公见众人毫无异议,而四大长老默认,心中一乐,一口鲜血冲口而出。
儒子立马上前搀扶,庸公却挥了挥手,浑不将此事放在心上,又道:“如今桃源遭难,但儒道世代相传的斗法决不可因此中断。李可道居心叵测,欲乘人之危夺取这四柄灵剑。幸得道门世外高人无为子捐弃前嫌,鼎力相助,才能保住。儒门上下定要铭记此番恩德,日后要好生报答。”说完,又从身后取出四柄宝剑。四剑精光闪闪,寒意逼人,剑身上分别刻有“恭子”“信子”“俭子”“让子”。
众人一看,自知是蕴藏灵力的儒门修仙者佩剑,只因儒门中资质悟性,品性灵根俱上乘者一时未全,故四宝剑均未得其主。
庸公说道:“剑缘天定,无可强求。如今儒门灵剑已定,天赐灵根,共得一十四慧。忠孝仁义、礼恕智悌、以及温良共计十柄慧已得其主,余下的信、恭、谦、让,这四慧尚未得有缘之人。纵观这十四慧灵力,当以‘恭子’最为强劲,恐怕亦是儒门开山立派以来至强的灵力慧剑。此举正是天幸儒门,第二十九代传人的掌教一职自是‘恭子’无疑。”
依照儒门规矩,同辈诸子当中,得传灵力最强的修仙者往往被指定为儒门掌教。与儒子同辈的修仙者当中,治子因与君子剑有缘,修为亦是最强,他与儒子是儒道斗法仅剩的幸存者,而修为在儒子之上,因此被指定为儒门掌教继承者。
庸公又道:“儒门修真之道原被天下仙剑派奉为修仙正道,为天下玄道所景仰;但因儒道斗法,这数百年来,本门历代修仙的祖辈无不苦思致胜之道。天下修真之道,五花八门,但唯有王者之道才是天道所在。祖法中曾遗留下一王者大阵,谓之‘九五至尊大法’。此阵需要当下儒门十四子同心协力方能有奇效。如今恭子慧剑灵力最强,齐集其它十三慧剑的重任便交托在恭子的身上。”
四大长老暗暗心惊:“想不到儒门历代祖先竟然设想下‘九五至尊大法’,儒道力克道门,指日可待!”
庸公叹道:“非是本座有意偏袒儒子。如今诸子年纪尚幼,本座又命不久矣,后辈诸子仍需督导。而当今二十八代修仙者中,唯儒子仅存,儒门掌教一职,非儒子莫属。”
然后再亮出儒门掌教圣剑,又道:“此乃儒门至宝圣剑,唯掌教所有。如今交由儒门第二十八代掌教儒公。凡我儒门中人,尽须听从儒公号令,违者圣剑侍候!”
说完,只见圣剑平缓而飞,落入儒子的手中。儒子眼见事已至此,只得恭恭敬敬的接过,着手处,但觉圣剑冰凉,一股透心凉的寒意逼人而来,诡异无比,心道:“儒门圣剑,何故如此妖邪?”
他心中暗自惊惧,须知儒门乃仙剑派,其圣剑和修真之法乃天下正道,就算儒子从未接触过圣剑,也知道圣剑决不会有丝毫邪气,此时为何着手便觉邪气逼人?而这一股邪气正与阴灵驱的邪气毫无二致。一想到这里,突然整个心一沉,目视庸公,却见庸公神色安然,丝毫不见异样。
庸公又是一阵狂咳,不知是他道法高深,还是昏暗的油灯下显得朦胧,一时之间竟是让人无法看清他真实的面容。
儒子不愿辜负庸公的一番重托,正欲将圣剑高举过顶,突然却听得德修长老说道:“天道等四位长老死于龙王之手。这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儒子却与儒门的死仇有过命的交情,我等岂能拜儒子为本门的掌教?”
天命长老道:“不错!”其余两位长老亦是随声附和。
余人陡闻噩耗,惊诧无比,心想四大长老何等修为,竟然丧命于龙王之手,实在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儒子拱手道:“诸位长老且宽心,我曾会过天道、近忧、独慎和宽厚四大长老的元神,答允他们,誓死要报此血海深仇。儒子必定将龙王恣睢挫骨扬灰,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言辞诚恳,令人折服。
天命长老无话可说,当即上前行了磕拜大礼。儒子将圣剑高举过顶。众人纷纷上前向儒子行封拜儒门掌门大礼。德修长老等心中虽不服,亦是无可奈何,亦与众人一同行拜大礼。
庸公又道:“庸公无能,有辱儒门,以至两度较艺均负道门,死后也没面目去见桃源儒门祖宗,那桃源福地自是不能入葬。儒公只需随便找块清净之地将我衣冢掩埋,好让我这个不称职的庸公好好思过!十八年后,儒门再负于道门,儒公便是儒门的罪人!倘若儒公要以身试法,庸公死不瞑目!”
儒子听得热血沸腾,忍痛道:“是!儒子必定谨遵庸公之命!”
庸公道:“那温良二子虽是那慕容妖女所生,却是儒门治子骨肉,仍可继承温良两柄灵剑的灵力。若温良二子存心不良,格杀勿论!”微微一笑,就此一动不动,头上微弱的灯火亦是用尽了最后一滴灯油。
儒子心中一震,大叫一声:“庸公!”
只见庸公含笑仙逝,因是折损肢体,灵力渐耗,仙身早已烟消云散。众人无不悚然动容,失声痛哭,纷纷上前行礼。儒子又是一拜到地,泪如豆下。